去年八月份换了工作,可能是因为上了年纪,记忆力衰退,对换工作前的事情印象甚微,打初还准备写写总结,但好几次写好title就不知道下面写什么了,挣扎许久准备直接摆烂,安心回家过年...... 但是北京疫情突然严重,只能留在北京过年,索性安安心心把总结写完,review一下2021,顺便对2022做一些规划。

一. Review

1.1 工作

2021年除了持续不断的疫情外,另一件大事可能就是“双减”政策了,在线教育赛道上一些头部的企业从20年底至21年7月份双减尘埃落定这段期间都在进行着业务上的新尝试和转变,挣扎几许后还是迎来了在线教育改革的大锤,有人说是某家在线教育头部大佬太过张扬,不懂得闷声发大财,又是铺天盖地的广告,又是上春晚,各种名师暴雷,加快了国家对这个行业整顿的进程。虽然我也不懂其中缘由,但从我在公司电梯里经常能看到这个家公司广告来说,我觉得多少是沾点边儿的(狗头保命)。

因为住在海淀区人大附中附近,平常在小区打球认识了小区一些在人大附读书的孩子家长,作为目前全中国最NB的中学,这边家长的孩子都是“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去上旁边人大了”的level,一开始我想到了一句词。

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。

仿佛在我周围有了另一种诠释。

学区房如此多娇,引无数社畜竞折腰。

在打球时听了小区家长对双减的看法,发现很有意思,孩子的母亲大多觉得孩子可以轻松一点,孩子的父亲大多觉得这是有差生家长在向上打小报告,觉得双减对班里好学生没影响,但自己孩子是班里成绩中等的,不稳定还是得补习才行,最后一类人都是在心疼老俞...

最近听了曹大关于移民新加坡的一些分享,以及亮哥的一些分享,觉得在国内似乎无法逃离内卷这个事,买学区房是为了下一代,所以你要卷,但这只能提升下一代的起跑线,你的下一代在更高的起跑线还是要卷,除非这个起跑线高到超越大众普遍的阶层(狗头保命)。

在这里分享一下亮哥的公众号【亮言】,之前公司的架构师,也是我刚毕业时的Mentor,研究问题很有深度,也是我在美团三大行为准则“学习最佳”中的学习对象之一。

没错,下一站在美团。双减之后在线教育公司也陆续开始了裁员,我也开始做纵情向前的准备,可能因为部门里有几位之前在美团工作过的同事,在规范和习惯上都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,我也很好奇原因,所以下一站选择了美团。

1.2. 学习

1.2.1 博客产出

2021年的学习目标我尝试做了周期性拆解,放在我Github的Public Profile中,以季度为单位,设定的目标主要有博客产出、读书、读源码和一些实践的方向,总体来说达成率在80%左右。

博客产出15篇,还有一部分躺草稿箱在Incubating。

1.2.2 书单

整年的书单偏技术方向较多,上半年因为系统性的学习了RocketMQ,看了些源码,博客产出主要也是这方面。读《Go语言高级编程》这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在了解Go的协程、并发控制和内存分配这一块,对其他没有做深入了解。

另外《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设计》以及毛剑大佬推荐的《Google SRE工作手册》目前也在推进中,计划今年上半年先干掉一本。

1.2.3 源码阅读

这一年应该是目前读源码最多的一年了,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框架、中间件源码都或多或少进行了阅读,部分提了PR,但还没有被Approve,大致有RocketMQ、Netty、XXL-JOB、Druid、HikariCP、Zookeeper、Dubbo、Apollo等,只能说有如此名声的一般源码都不会写的差,这些源码除了它们技术本身,有很多值得借鉴抽取的部分,可以去思考这些技术细节能够用在哪里,或者针对这个技术细节如何做一些更好的实现。例如: RocketMQ中类似Big Queue Store怎么去做? Dubbo的SPI是不是可以抽离出去在我们自己项目就能用? 我在Druid中就看到了对Dubbo的SPI类似的实现。

1.2.4 影视

1.3 Flag

1.3.1 跑步的Flag1

上半年和同事组了一个锻炼健身小组,目标是一周五天锻炼2~3天,每次过去先听着德云社相声跑步30分钟,剩下30分钟做一些简单的运动。起初小队只有我和另一位同事鹏子,健身响应率颇高,但随着小队规模的扩大,逐渐出现了短路效应,当有一个"下次一定"时,就会出现一群“下次一定“,到后来就再也没去过了。

1.3.2 跑步的Flag2

下半年搭了一个静态站,可以同步我keep上的跑步记录以及轨迹。

为什么不直接用keep? 别问,问就是仪式感
当晚9点我就出门跑了一圈做了验证。

然后就如图中所示9月27号之后我再也没有跑过步了。

二. Rethink

Review完2021其实我有几个问题想问自己,你是如何选择自己要学什么?如何选择自己要看什么书?平时的思考到位了吗?

2.1 目标选择

这一年其实我学习了好几次Golang,简单写了些东西,但都因为工作中不使用,没多久就又需要再学一遍加深记忆,相同的还有TensorFlow,都是只做到了10%的书中看,缺少70%的事上练和20%的高人聊,我觉得是自己选择学习方向的问题,脱离了实际工作,学习技术应该是一个业务和兴趣的二象限。

围绕工作内容来决定自己要学习什么,根据兴趣来制定优先级和排期,比起毫无头绪,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方式更有效率。

2.2 成为专家

如果目标的选择是一个学习广度的问题,那么与之对立的就是深度,2021对我而言学习最透彻的可以说是RocketMQ了,我找了很多资料,从简单的QuickStart到社区布道师们的分享,这样一门具象化的技术很容易找到经过业界考验的学习路径。此外,因为是小组式学习的Topic,除了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,在和小组成员的讨论中也能很容易发现问题。相比之下,《RocketMQ技术内幕》这本书我也只是简单的读完了,在学习的整体投入中差不多是70%的事上练,20%的和高人聊,10%的书中看

深度的学习可以制定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,如果目标方向过于复杂可以再做拆解,以半年为单位,学习的同时做好内容输出,让周围同事认可你在这一方向上的学习深度,提高自己在团队内的影响力。

除了上面721比例的学习方法,还可以对学习目标做阶段化的拆解,我的方式是拆分为了三个阶段,当然这是一个迭代模型,每个阶段都可能衍生出另一个知识的三个阶段周期。

721比例同样适用,10%的时间快速入门,20%的时间阅读源码,熟练使用,70%的时间对技术的核心原理进行探究。

三. 规划

做完Review和Rethink,接下来就是今年的计划了。

  • O1: 影响力
    • KR1: 4次技术分享
    • KR2: 10篇技术博客
  • O2: 软能力
    • KR1:《金字塔原理》
    • KR2:《关键对话: 如何高效能沟通》
    • KR3: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
    • KR4:《费曼学习法》
  • O3: 业务能力
    • KR1: 产出业务调研方法论
    • KR2: 调研国内外CRM领域知识
  • O4: 专业能力
    • KR1: H1~H2深入学习大数据相关知识
    • KR2: H1深入学习RPC知识,争取做到专家级别
    • KR3: 为4个开源项目提交PR(不求Approve)
    • KR4: 《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设计》
    • KR5: 公司中间件文档、源码阅读
  • O5: 生活
    • KR1: 12+次火锅
    • KR2: 去一个没去过的城市旅游
    • KR3: 搬家
    • KR4: 刷完《开端》(二月内搞定)
    • KR5: 公众号开通留言功能 (二月内搞定)
    • KR6: 抽空记流水账日记

Q.E.D.


Talk is cheap, show me the code.